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呢? |
分类:法规解读 时间:(2015-04-30 15:36) 点击:257 |
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呢?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应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而构成交通肇事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二是道路交通事故中存在人员或者财产的损失;三是行为人对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 其次,行为人存在逃逸行为。对于逃逸行为的认定又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这里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是行为人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是行为人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隐匿或者其他致使交通管理部门肇事者身份认定及查处困难的行为。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未介入调查,故仍无法核实交通肇事人员的身份,导致案件查处困难。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主要的情形有: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该文章已同步到:
|